◎ PR值
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分數通知單上所提供的PR值,是先將該次測驗所有考生的分數(指的是量尺總分)排序後,依照人數均分成一百等分,該生大約會落在第幾個等分中。PR值代表該生的成績在100人裡可以贏過的人數。
例如:
若PR=87,代表在100人中,其分數可以贏過87個人,輸了12個人(自己本身也算1人,所以總共正是87+12+1=100人)。所以PR值最高為99,最低
為0,PR值愈高,表示該生的測驗表現在越多人之前。若某位考生的PR值為95,表示這位學生的分數,高過參與該次測驗約95%的考生,而落在前5%的區間內。
所以第一次基測與第二次基測的PR值不能相提並論,因為參與的考生人數是不一樣的(第一次基測後,已有學生透過推薦甄選、申請等方式入學了)。
◎ 量尺分數
這是根據考卷「題數」、全體受試者的「平均答對題數」,以及經由考試結果統計而出的「標準差」,來作為評分標準的。
◎ 使用量尺分數的理由
基測目的是要測出學生在經過國中三年的學習之後,在所應具備的基礎核心知識與能力中,究竟學會了多少,同時也是各級學校篩選學生的依據。
但因每年的測驗題目、學生程度都有差異,所以若以傳統的計分方式(答對題數)來表示的話,鑑別度會很低。
例如:
若某年度的測驗題目較艱深,雖然滿分是一百,但多數人只得了二、三十分,結果就是能力較高的學生也許只比中等生多十分而已,這樣就不能正確地「測量」出學生之間程度的差異。
基測之所以會使用「量尺分數」而不是傳統的計分方式來表示學生的成績,就是因為它能精確的表示出這位考生某科的能力表現,相當於全部考生中所對應的位置。因為它是統一用「所有考生答對題數的次數分配」這樣整體的統計資料所換算出來的。也就是說,參加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每一位考生,每一科都會得到一個「分數」;這個分數,最少1分,最多60分,測量的結果是根據:
(一)該生在這一科所答對的題數(無論答對的是哪些題)。
(二)所有考生在這一科的表現,是依「考生答對題數的次數分配」這樣整體的統計資料所換算出來的。
用「多少考生答對多少題」的方式所換算得到的分數,具有和群體比較的意義,就好像一把用來測「量」個人表現的「尺」,所以才被稱為「量尺分數」。
所以對個人來說,第一次基測與第二次基測的量尺分數,可以互相比較,也可以以此來看出自己成績是否有明顯的退、進步。
◎ 量尺分數換算出來的結果大概會是什麼樣子?
根據過去對類似考卷的經驗,我們統計某年某一科的考卷,考完之後得到全體考生答對題數的數據,經過換算之後,結果為下面這個換算圖,這個對照表有下列幾個重要特徵:(此為某年所得數據的數據,非泛指每一場考試)
答對題數 |
量尺分數 |
答對題數 |
量尺分數 |
答對題數 |
量尺分數 |
答對題數 |
量尺分數 |
0 |
1 |
15 |
9 |
30 |
23 |
45 |
39 |
(一) 答對題數越高,量尺分數會越高;答對題數越少,量尺分數也會越低(和答對的是哪些題無關)。不會有答對題數較多,反而分數較低的情形。
(二) 答對人數越少,該題的分數會越高;答對0至8題的,都只有一分;答對9至48題的,每多對一題大概都是增加一分;在答對49至56題這個績優範圍內的,多答對一題增加的分數就比較多。
(三) 量尺分數在一定分數以上的鑑別度比較高;在低分的那一側中,分數差別不大(因為有猜對的可能);越靠近滿分的那一側,每多對一題,代表考生所需的學科能力較高,故其得分增加較多。
量尺分數就是採用適當的數學轉換,將靠近中間的量尺稍微加以壓縮,並將兩端的量尺稍微拉長開來,如此所得的分數量尺更能精確反映出考生間不同的能力差距。
因此即使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基測難易有差異,但透過量尺分數的轉換,就好像將華氏溫度轉成攝氏溫度一樣,這樣的成績就可以拿來互相比較。
詳閱更多國中升學相關訊息
(ex. 多元入學:12年國教、升高中、國中基測、免試升學、
申請入學、特色招生、國中會考、北北基)
國中多元入學推薦三年課程整合的總複習家教參考書:
國中基測怎麼準備?基測參考書如何挑選?國中家教參考書推薦!
國中總複習家教參考書推薦
國中基測考前衝刺專用
國中三年影音課程:
基測滿分榜首─曾子寧強力推薦的影音課程
國中總復習 五星級影音課程--國中自學免補習的專屬家教
留言列表